中醫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中醫稱為血證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可概括為外感和內傷、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為邪熱,或內傷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均能導致本病的發生。
季節 兒童春冬兩季易發病。
中醫病機 可概括為外感邪熱,血熱妄行;或脾氣虛損,氣不攝血;或脾腎陽虛,統攝無權;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或瘀血內阻,血不循經。有關論述散見于“血證”、“發斑”、“葡萄疫”等范疇。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1)肝腎陰虛型: 證候:紫癜呈暗紅色,下肢多見。經期提前,量多色暗紅,鼻、齒齦出血,便血,尿血,出血量大而猛,色暗紅,可伴見手足心熱,盜汗,口干、便干,舌紅蜂少苔或光苔,脈細數 或弦細數,因常伴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激素合并癥,故可伴見肝腎陰虛陽亢表現,如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腿軟、夢遺、急躁、多夢等。
證候分析:本型病位在肝和腎,肝藏血,血養肝,腎藏精,精血互生,肝腎陰虛,可生內熱,血隨火動而溢出于脈絡外,可見各種出血表現。手足心熱、盜汗、口干、便干,舌紅絳少苔或光苔,脈細數或弦細數,均為肝腎陰虛之象,陰虛陽亢者還可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腿軟、夢遺、急躁、多夢等癥狀。
(2)氣血兩虛型:主證:起病徐緩,紫癜色淡紅而稀疏,時隱時現,月經后延,齦衄多見,出血量少,色淺而滲血不止,伴見頭暈、乏力、心悸、氣短、自汗,活動后諸癥加重,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本型病位在心脾,心主血脈,脾主統血,心脾兩虛,統攝無權,血不循經而走失不歸,則見各種出血表現。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亡血傷氣,可見頭暈、乏力、心悸、氣短、自汗,活動后諸癥加重等各種氣血虛損表現,苔脈均為一派氣血虧損之象。
(3)血熱妄行型:主證:起病急驟,出血量大而猛,紫癜色鮮紅而密集,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有力。無氣、血、陰、陽虛損見癥,常可伴見畏寒、發熱、咽痛等外感癥狀。
證候分析:本病基本病因病機為火熱毒邪內伏營血,或陽明胃熱熾盛,復感六淫外邪,以致化火動血,灼傷絡脈,血熱迫血妄行,絡傷血溢,故可見紫癜色鮮紅而密集,出血量大而猛,病為實熱證,故脈數有力,舌紅,苔黃,若兼濕邪,則可見苔黃膩。
(4)脾腎陽虛型:主證:臨床表現在氣血兩虛型基礎上伴見畏寒怕冷,面色晄白,舌體胖大有齒痕,脈沉遲,還可見腹脹、便溏、浮腫、腰酸等脾腎陽虛表現。
證候分析:脾虛不能統血可導致血行障礙而錯行脈外可見各種出血表現。脾腎陽虛,命門火衰,則畏寒怕冷,面色晄白;水濕不化則見腹脹、便溏、浮腫,腰為腎之府,失其所養可見腰酸,苔脈均為脾腎陽虛表現。
(5)陰陽兩虛型:主證:病勢較急,出血部位廣泛而嚴重,既可見畏寒、便溏,可見五心煩熱盜汗、多表現為上熱下寒,陽虛陰虛癥狀雜見。均為久治不愈患者。
證候分析:本型基本病因病機為:五臟虛損,陰陽兩虛,陰虛火旺,迫血妄行;陽虛不攝,血溢脈外,氣隨血脫,陰陽離絕。中醫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