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中醫保健篇-四季(初夏秋冬)變換,做法要換(一)
在一年當中我們該怎樣養生呢?一年四季的養生要掌握三個規律:陰陽消長運動的規律、氣機升降的規律、天氣地氣開合的規律。掌握了這三個規律以后,我們就可以養生長、化收藏、養陰陽、養五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黃帝內經》里關于四季養生最出名的兩句。
祖國醫學在四季養生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方法頗多。究其基本原則,在天人相應的整體思想的指導下,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轉化的客觀規律。下面,就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四季養生的方法。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饑、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節性。
(一)春季
春季怎么養陽呢?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蘇。《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無厭于日”,就是不要討厭陽光。這個時候要夜臥早起,去曬太陽,讓我們抒發肝氣,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所以,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么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來協調。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清淡養陰之品。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蔥、姜、蒜、韭菜等偏于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仲春飲食宜辛甘,適當進食山藥、紅棗、蜂蜜、芹菜等平補脾胃的食物,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防傷害脾胃。晚春飲食宜清補,可以適當選擇甘蔗汁、薺菜、百合、螺、鴨肉、苦瓜、紫菜、海帶、海蜇、綠豆等平補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膩之物。
由于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人體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不宜太早脫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更要逐漸減衣。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
(二)夏季
夏季之時,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瀉,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養生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溫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人體出汗過多而容易丟失津液,因此養生應該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傷津耗氣。
夏季飲食亦多清淡。夏季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夏季飲食亦宜補氣。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于寒涼,損傷脾胃。(一)更年期功血中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