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中醫教大家如何運用中醫的滋腎補腎調治月經病
腎有腎陰、腎陽,是月經如期潮汛的原動力和物質基礎,兩者必須協調才能維持機體的生理常態。如兩者不相協調則致天癸、沖任失調,從而導致月經病的發生。
1、溫補腎陽: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元陽不振,寒從內生。見月經不調,或崩中漏下、經行腰痛等。治宜溫腎暖宮、補益命門之火。常用藥物如炮附子、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鎖陽、菟絲子等。常用方劑如溫沖湯、右歸飲、桂附地黃丸。
2、滋養腎陰:腎陰不足,或真陰虧損,則經病叢生。常可出現月經過少、月經稀發、閉經、經行眩暈等。治宜滋養腎陰,填精益髓,以補養沖任。常用中藥如干地黃、黃精、阿膠、山茱萸、女貞子、枸杞子、龜甲、桑寄生等。常用方劑有大補陰丸、左歸飲、六味地黃丸等。
3、補腎益氣:神經虧損不能化氣,以致腎的功能虛衰,而致月經病的發生。其證候與陰陽兩虛或偏于腎陽虛者相似。治療易從腎陰腎陽兩個方面調補,常用中藥有:人參、黃芪、菟絲子、枸杞子、巴戟天、鹿角膠、熟地黃等,常用方劑如腎氣丸、歸腎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