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陰陽,調節七情 更年期功血網
中醫養生,講究陰陽平衡,七情調攝。陰陽之說存在于人體各處,比如說,伸出手看一看,一個手背,一個手心。都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顏色一樣嗎?結構一樣嗎?不一樣,這就是陰陽打上的烙印。我們肺的呼和吸,我們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我們細胞的同化和異化,也有陰陽。人體肌肉的的收縮和伸張,精神狀態的興奮和抑制,白天與黑夜循環的清醒和睡眠,都是陰陽給我們打上的烙印。
《黃帝內經》有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本于陰陽。”這段話是什么意思?是說陰陽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是天地間最大的道理,最大的規律,大自然之所以有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各種食物和生命,而事物之所以會產生、變化和消亡,皆因為它的本源和開端都是陰陽。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生命呢?“生之本,本于陰陽。”生命來源于陰陽,有了陰陽才有生命,沒有陰陽就沒有生命。
實際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其發展與變化的機理在于陰陽雙方的升降交感、氤氳合作,而陰陽二氣升降交感的內在機制是陰陽雙方的互藏互寓、對立相摩。人體的生命過程中,氣的升降運動,血液的循環,物質與能量的代謝,精與氣的轉化,都是時刻不停頓的。整個宇宙處于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人體的生命活動也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但這種不停地運動變化必須有一種自控機制,以使其自律而不至于過度運動或過于靜止。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只有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才有可能。同樣由于人體內的陰陽二氣的對立互根,相互作用和消長轉化,維系了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所以平衡陰陽就至關重要。
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了人才能健康、有神;陰陽失衡則人就會患病、早衰、甚則死亡。因此養生的宗旨是維系生命的陰陽平衡。其具體體現為能吃、能睡、氣色好,心情愉悅,精神飽滿、應急能力強,對不良情況適應能力好、耐受疲勞強,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
另外,雖然現在人們相當重視養生,在吃穿不愁的情況下,人們追求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在養生方面,大多數人主要采用的是藥實滋補、體育活動等兩種方法,而“調情志”這一傳統養生方法卻受到了忽略。
情志即七情,就是人的七種情緒,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祖國醫學在闡述疾病的成因時,把七情太過解釋為人體發病的內因。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這就說明情緒不良會破壞機體的穩定和平衡,從而誘發疾病。七情太多不僅傷“形”,而且傷“神”。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指出:“七情致病,內傷臟腑,外傷氣血。”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則應為失度,血氣妄行,喪失之本也。”
情緒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因過度興奮造成猝死,時常發生在中老年人之間。人過中年,全身的動脈均會發生程度不同的硬化,營養心肌的冠狀動脈當然不會例外。如若心臟劇烈地跳動,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將會發生相對的供血不足,從而出現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搏驟停,造成“樂極生悲”的悲劇。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有許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經過情緒上的某種壓力,持續的緊張和焦慮會造成心血管機能的紊亂,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因此,傳統醫學中關于養心的理論和方法應受到一定的重視,多運用于實踐中,可以促進現代人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同時,我們自己也要注意自我情緒的調節,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應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于喜事與悲事、興奮與氣氛、順境與逆境、快樂與痛苦等,都應一視同仁。要善于自我調節情感,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精神轉移來預防和擺脫情緒壓力。在余怒未消時,可有意識的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活動中,如看看電影、聽聽音樂、下棋、打球、散步等,可減弱不良心境,調節不良激情,使緊張情緒松弛下來。當情緒發作時,注意情緒的宣泄和升華,人體內潛伏著一種能量,須借助情緒發泄加以釋放,否則積聚起來,有害心身健康。升華是對情緒的一種高水平的宣泄,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利的。
總之,正如民間那句俗語“心態好,病就少”所說,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穩定而又積極地情緒維護健康,讓自己登上健康的快車。 更年期功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