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失調可引起哪些月經? 固本安宮止血湯
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然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滯甚則成瘀;氣虛血亦虛,氣寒血也寒等。氣與血不僅在月經的正常行閉當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血氣失調也是導致月經病的重要病機之一。臨床上常見的有氣病、血病、氣血同病幾種類型。
(1) 氣虛:氣虛是指人體臟腑組織功能衰退所出現的病變,多與脾肺有關。因脾主運化,為生氣之源,肺又主一身之氣,脾肺氣虛,功能虛弱,則會導致全身臟腑組織失養而致虛弱。氣虛失于溫熙,則見經行畏寒、經行小腹受涼、痛經等;氣虛失于固攝,則見經行自汗、經來量多、崩漏等;氣虛失于防御,則易患經行感冒、經行發熱等。另外,如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經行心悸、經行倦怠等也與氣虛有關。
(2) 氣滯:氣滯是指臟腑氣機阻滯,運行不暢,以致升降出入失常所表現的病變。凡情志不遂、肝氣郁滯;或飲食不節、胃腸郁滯等,均可導致氣滯的病變。氣機阻滯,運行不暢,經則不利,常見經行胸肋脹痛,脘腹脹痛或竄痛;若肝氣郁滯,疏泄失常,則常見經行乳脹、經行心煩、經行善太息、經行情緒抑郁、月經先后無定期、痛經或閉經等。若胃氣郁滯,胃失和降,則見經行呃逆噯氣、經行惡心嘔吐等。若肺氣郁滯,宣降失常,則見經行咳嗽,經行哮喘等。若脾氣郁滯,運行失常,可見經行腫脹、經行泄瀉、經行便秘等。
(3) 氣逆:氣逆是指氣機升降失常,當降不降,逆而上行所出現的病機。多影響心、肺、胃、肝等臟器。可致經行頭痛,經行頭暈,經行耳鳴,經行心煩、經行失眠等。
(4) 血虛:血虛是指血液虧少不能濡養臟腑組織所出現的病變。凡各種出血,或因脾虛致血的化生不足,或因七情勞傷,陰血暗耗,均可導致血虛。血虛不能上榮,則見經行頭暈,經行視物模糊等,血不養心則見經行心悸,經行失眠等;血虛經脈失養,則見經行手足麻木,經行四肢乏力等,血不養肝,沖任空虛,則見月經量少,經來色淡,月經后期,甚至閉經。
(5) 血瘀:血瘀是指血液運行不暢,瘀滯于臟腑、經脈或組織器官內,或離經之血未能及時消散排出,留置于機體所表現的病機。血瘀可由多種因素導致。但往往與氣滯有關,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亦滯,故血瘀也是血氣不和的一種表現。瘀血留滯,血行不暢,經脈不通,臟腑組織則失于濡養,由于瘀血阻滯的部位不同,癥狀也不完全一樣。臨床常見的經行頭痛,經行胸痛,經行胃痛,經行腹痛,多呈現刺痛且疼痛拒按,痛處固定不移者,多與血瘀有關。若血瘀胞宮者,則見經行后期,經色黑紫有塊,痛經明顯,若見閉經,個別病例可在小腹部出現癓積。
(6) 血熱:血熱是指血分為熱,或熱邪侵犯血分所出現的病變。凡情志不暢、郁而化熱,或其他熱邪擾及血分,均可導致血熱為病。臨床常見于月經先期、月經量多、崩中漏下、經行心煩、經行發熱、經行衄血、經行失眠、經行神智失常等。
(7) 血寒:血寒是指血分感受寒邪所出現的病變,凡素體陽虛,或過食寒涼生冷;或外寒入侵,客于胞宮,血為寒凝,均可導致血寒為病。血寒所致之月經病,常見者如月經后期、經來量少、痛經、閉經等。
(8) 氣血俱虛:氣血俱虛是指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或先天失血,氣隨血耗;或先有氣虛,不能生血等,均可導致氣血俱虛的病變。氣血俱虛則臟腑形體食養,功能低下,多表現為面色萎黃不華或蒼白,神疲乏力,不耐勞作,經行頭暈,經行心悸,經行嗜睡,經行畏寒肢冷等,其表現每以經行中后期及經行過后為多。
(9) 氣滯血瘀:氣滯血瘀是指氣滯與血瘀并見的病變。氣滯可引起血瘀,血瘀也可導致氣滯。一般情況下,此類病變過程,先則“氣行不暢”繼則“血壅而不濡”,瘀血既成之后,反過來又影響氣血運行,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在臨床上既有氣滯的表現,又有血瘀的癥狀。多見于痛經、閉經、月經先后無定期、經行諸并發癥等。
(10) 氣血逆亂:氣血逆亂是指氣血失其調暢順達而致逆亂的病。多由情志郁結,臟腑陰陽失調,氣機紊亂所致。臨床多見于經行心煩善怒、經行失眠、經行吐衄、經行頭痛、經行神智失常。固本安宮止血湯
來源:http://www.bjflz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