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怎樣認識痛經的病因病機的
中醫學認為痛經的發生常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或先天稟賦不足等因素,致使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因不通而痛;或致沖任、胞宮失于濡養,因不榮而痛。
(1) 氣滯血瘀:素多抑郁,或暴怒傷肝,氣機郁滯,血行不暢,沖任氣血運行受阻,影響經血的正常排泄,故而發生痛經。
(2) 陽虛內寒:素稟陽虛,陰寒內生,沖任、胞宮失于溫養而凝滯,不得暢通而痛經。
(3) 寒濕凝滯:過于貪涼,或生活于潮濕之地,或外傷風冷寒濕,寒濕客于沖任胞宮,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痛經。
(4) 濕熱下注:素有濕熱內蘊,濕熱流注沖任,阻滯氣血運行;或經期、產后感受濕熱之邪,稽留于沖任,或客居胞中,與經血相搏結而致痛經。
(5) 氣血虧損:脾虛微弱,氣血生化不足,或大病久病損傷氣血,經行氣血更虛,沖任、胞宮失于濡養,故而產生痛經。
(6) 肝腎虛損:素體肝腎虧虛,或因多產房勞等損傷肝腎,精虧血少,沖任不足,胞脈失養,經行之后更損經血,沖任胞脈失于濡養而致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