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怎樣治療器質性痛經
現代醫學治療器質性痛經主要針對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子宮粘膜下肌瘤:臨床上常常表現為月經量增多、周期不規則,有時因肌瘤占據宮腔如異物,或導致月經血排出不暢,引起子宮異常的收縮而產生痛經,月經量增多以致出現貧血等癥狀時,應行手術治療。最常采取的手術方式為肌瘤剔除或子宮切除術。
(2) 子宮頸或宮腔黏連:子宮頸或宮腔黏連也常引起月經血流通不暢而產生痛經。反復的宮腔操作、人工流產等手術或子宮內膜結核是造成宮頸或宮腔粘連的最常見原因。當黏連形成而產生痛經時,應行手術分離黏連。目前多采用宮腔鏡下黏連分離術,術后宮腔內放置避孕環3個月,防止黏連再次發生。
(3) 盆腔炎癥:常發生于產后、流產后、宮腔手術或不潔性交后,或因經期衛生注意不夠而引起。臨床表現因炎癥的輕重及范圍大小而不同。主要的癥狀為雙側下腹痛,持續性,也可放射到腰部,伴腹瀉、肛門下墜等。
急性盆腔炎若未徹底治療,可轉為慢性盆腔炎。患者平時即有腹痛炎癥狀,勞累后、性交后、月經期可加重。患者還有乏力、低熱、月經異常、不孕等癥狀。
婦科檢查時可發現子宮兩側有觸痛,增厚或有腫塊。
治療主要為抗生素治療。如有膿腫形成,應行手術切開引流;如為結核性盆腔炎,則抗結合治療需要進行1~2年才能徹底,不易復發。慢性炎癥還可物理治療。
(4) 生殖道畸形引起梗阻,如處女膜閉鎖,陰道橫隔或斜隔等:此時經血流出不暢、逆流、積血等,引起痛經發作。一般情況下需行手術解除梗阻,以緩解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