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宮出血(崩漏)
無周期性的子宮出血,稱為崩漏。血崩,是指出血量多而來勢急劇;漏下,是指出血量較少,但維持不斷。崩和漏可以互相轉化。血崩之后,氣血虛衰,或經過急救止血處理,可能轉變為漏;漏下日就不止,病勢發展,可能突然出現血崩。二者雖有輕重的不同,其病理基本一致。
本病以月經初潮后的少女及40歲以后的婦女較為多見。
【病因病理】
崩漏主要是沖、任不固。臨床上可分為氣虛、血熱、血瘀三種。前一種是虛證,后兩種是實證、熱癥。
氣虛崩漏,病變在于脾經和腎經。脾主中氣,主統攝血液。氣、血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氣是血的統帥,氣虛便不能統攝血液,以致外溢下流,失于控制。另一方面,子宮鈞出血,關系于沖脈和任脈,沖、任二脈又與腎經關系密切。腎主閉藏,腎氣虛則閉藏失職,沖、任不固,導致崩漏。
長期月經過多,或小產及分娩時出血過多,或其他急慢性病的耗血過多,形成嚴重的全身貧血。血耗亦能使氣虛,氣虛則不能統攝血液,亦可導致血崩或漏下。
平素體質陽亢盛,因過食溫熱、辛辣等助陽的食物和藥品,或感受熱邪而出現內生殖器的性急炎癥,如子宮炎、盆腔炎等,以致熱迫血妄行,引起崩漏。亦有陰虛體質而沖、任受熱,局部有炎癥存在,引起出血,形成虛熱的崩漏。
經期、產后(包括流產及分娩)不注意衛生、調理,或兼感外邪,影響血流不暢,停積成瘀。“瘀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以致子宮出血不止,形成崩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