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多發于兒童及青年,以青年女性為多。分急性及慢性兩類,以后者為多見。病因和發病機理 根據現有的材料,本病的發生與免疫有關,而脾臟對血小板的破壞也起著重要作用。本病患者的血漿如傳輸給正常人,能使受血者發生血小板減少,甚至出現紫癜,血小板和巨核細胞都可有形態上的變化,將正常人的血小板輸給患者,結果也迅速遭受破壞。這些現象都說明血小板的破壞是由于患者血漿中的某種因素而非血小板本身。再者,患本病的妊娠期婦女,其嬰兒也可有暫時性的血小板減少,即使產前病情已經緩解或已經切除脾臟者,仍然可以發生。因此說明患者體內可能有抗體存在。此外,最近用抑制免疫的性藥物治療某些病例,獲得較好治療,也進一步支持免疫的學說。但是迄今為止對本病產生免疫的機理尚未完全闡明。
本病部分患者,脾臟切除后可使病情緩解、出血停止、血小板數上升。在手術中發現脾動脈常較脾靜脈內含有更多的血小板。所以脾臟對本病的發病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過去認為脾臟有抑制巨核細胞成熟以及生成血小板的功能。但根據最近動物實驗,發現巨核細胞形態的變化可能是血小板的功能。但根據最近動物實驗,發現巨核細胞形態的變化可能是血小板破壞的后果而非血小板減少的原因。脾臟為網狀內皮系統的一部分,不但是產生抗體的場所之一,而且也為已除受抗體作用的血小板的重要器官。
本病的出血與毛細血管功能障礙也有關系。血小板減少與出血程度并不成比例。脾切除后,雖然部分病例血小板數并未上升,但出血現象則可改善。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后,血小板數不一定增加,但毛細血管脆性試驗轉為陰性,出血減輕。凡此皆足以說明毛細血管缺陷對本病出血的重要意義。若您還為紫癜所困擾,不妨試試白氏消癜方,療效神奇。 |